IM新闻

IM体育当今银行理财的六大怪现象:看完你再决定是否购买理财

2023-04-2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曾经的银行理财在理财市场成为砥柱中流的所在,毕竟以稳健的形象吸引了大批的银行存款者向理财市场转化,从而快速在百万亿理财市场占据30%。

  但曾经的保本保息掩盖了银行理财的内在矛盾和问题IM体育,风险没有暴露并不代表没有风险的存在,随着新的资产管理规定实施,所有的理财都不再保本保息导致银行理财从稳健理财向风险理财转化,特别是2022年银行理财两次大幅度的净值回落以及6000多只银行理财产品的亏损,源自于银行理财六大怪现象导致的银行理财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内存风险将进一步暴露无遗。这才是所有的银行理财投资者必须重视和警惕的现象:

  第一大怪现象,一群刚从学校毕业甚至还是派遣制的银行大堂经理、理财经理给工作了三十年以上的大爷大妈推荐银行理财产品

  我们经常看到各种关于银行理财的抱怨,主要是一些大爷大妈去银行存款被银行工作人员三忽悠、两忽悠甚至以各种送礼品、高收益、无风险诱惑最终购买了理财,直到到期或者亏损后才发现当上的有点大,从而向银行各种主张权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如果你去银行办理过存款、购买过理财,你就会发现在银行给你推荐银行理财的人到底都是什么人呢?主要是这样一些人:

  一是银行的大堂经理。很多人可能会说,银行大堂经理好歹也是经理,实际上还真的不是,甚至跟经理完全不沾边,有的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还在实习期,甚至有的还是派遣制员工,这样的人向那些工作了三十年甚至已经退休的大爷大妈推荐各种银行理财产品,你觉得靠谱吗?

  二是银行的柜员,柜台人员是以业务操作为主要职责,由于任务压力而负责推销理财产品,而这些人对理财产品的理解既不专业,也不知道风险在哪里。

  三是理财经理。这里仍然要明确的是,理财经理并不是经理,而只是以销售理财产品为职责的岗位,这些人的组成基本上与大堂经理一样,甚至有的银行大堂经理和理财经理本身就是岗位相同的人员。

  第二大怪现象,一帮本科学历、银行工作经历最多三五年的银行理财经理、理财投资经理帮助一群硕士博士、在金融系统工作二三十年的人投资理财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曾经是基金、理财机构的金字招牌,也让很多人相信把钱给这些人去投资理财比自己投资理财要靠谱的多。

  但现实往往打脸的生疼,甚至这脸还要自己打,为什么?从近几年的基金投资收益、理财收益就可以看出,所谓的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完全是一种对投资者的精神欺骗。

  看看银行理财经理和理财投资经理就知道,有的理财投资经理只是刚刚从大学毕业两三年的本科生,银行工作经历也就三五年,而一些购买理财的人却有很多硕士博士学历、在金融系统工作了二三十年的专业人士,这是否成为一种怪现象呢?

  自己的学生、徒弟、甚至一些基本概念都不完全清楚的人,给那些资历老、学历高、经验丰富的人去理财,为什么呢?原因非常简单,那些人的资历虽然不足,但却是银行理财牌照的从业者,但理财投资收益是靠牌子赚钱吗?当然不能。因此,理财的趋同化、理财收益不理想、甚至理财产品亏损你意外吗?当然不意外。

  第三大怪现象,一群刚从学校毕业每天挤公交、乘地铁上班、吃着快餐住着合租房的年轻人教那些住高档住房的普通有钱人如何理财投资?

  无论是银行内部还是银行对外以及各种理财机构都会进行一些理财培训和推介,本来通过这些培训和推介你可以更尝试地理解和了解理财的内核和风险如何控制,但现实呢?大多数的推介是告诉你,你不理财财不理你,银行存款是贬值的,投资股市风险太大,只有理财是高收益、低风IM体育险的方式,甚至以曾经的各种高收益暗示你未来银行的理财收益率。

  这些向你推介和培训的理财投资顾问是什么人呢?实际上就是一些刚从学校毕业每天挤公交上班、或者乘地铁上班、忙得每天吃着快餐、下班回去住着合租房的年轻人,竟然教那些住着高档社区、家里有一定积蓄、生活早已经小康甚至是中产群体如何理财,你不觉得很滑稽吗?但这是理财市场的现实,甚至有的通过骗取投资者的信任,挪用投资者和资金和存款,以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

  第四大怪现象,一群刚拿了个文凭不久、刚刚学了一点理财概念的西装男女教一群在职场/商场上摸爬滚打多年、身经百战、深谙人性并成功上岸的成功人士去如何投资理财?

  理财投资经理人应该是一个高大上的职业,起码应该跟知识渊博、能力出众、经验丰富的投资者。但现实呢?

  有的理财经理刚刚拿到大学文凭、刚刚拿到理财投资资质、基金从业资质、对理财刚刚学了一点概念,甚至自己的钱都不知道如何打理、或者自己根本无钱打理的人,在教育和管理那些职场精英、商场精英、身经百战、阅历丰富、成功上岸的成功人士去如何理财。

  这到底是幽默还是滑稽呢?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结论,高净值客户的理财投资方式是以低风险为主的,高风险的理财投资很少,原因不是他们承担不了投资风险,更不是他们没有能力去理财,而是他们根本无法相信这些理财投资人员会比自己更优秀、比自己投资更有经验、会比自己投资获得更高的收益,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资金要确保几乎绝对的安全。

  第五大怪现象,银行理财机构受理财投资者的委托拿着投资者的钱去理财投资,亏损由投资者承担而受托者无论盈利还是亏损都收取各种费用盈利

  古人云:受人之托,忠人之事。银行理财投资者与银行理财机构就是一种投资委托的关系,核心的目标就是在确保委托人投资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委托者实现盈利或者更高的盈利。

  但再看看现在的银行理财呢?银行理财投资者是委托方,银行理财机构是受托方,银行理财机构拿到银行理财投资者的钱就应该尽最大的可能确保投资者的本金安全、在获得盈利的情况下分享投资理财成果,这才是合理的机制。目前,银行理财购买者要对理财投资的风险包括本金亏损承担全部的责任,而受托方银行理财机构对投资亏损完全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这还不算,更不可理解的是,无论最终银行理财投资的结果是亏损还是盈利,银行理财机构收取的各种费用一点不少,包括但不限于理财产品的销售服务费、理财产品的托管费、理财产品的管理费、还有各种保管费、认购费、申购费和赎回费等,这就难以理解了,你都把委托理财投资的资金亏损了,你怎么还要意思收取各种费用呢?合理吗?

  第六大怪现象,银行理财机构受理财投资者的委托拿着投资者的钱去理财投资,亏损由投资者完全承担而受超额利润的大部分或者全部归受托人所有

  受托理财投资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完全的风险委托投资,亏损和盈利分账制,既无论亏损还是盈利都有一定的分成比例;二是半完全委托,受托机构负责保本、盈利部分进行分账;三是受托机构负责保本和部分收益,超额收益进行分成或者全部归受托投资机构所有。

  但银行理财现实呢?不仅亏损由银行理财投资者全部承担,即使在亏损的情况下银行理财机构仍然收取各种费用,这本身已经完全不合理。

  更不合理的是,超额利润的大部分甚至全部还要归银行理财机构所有,以前银行理财的超额收益银行分大头,虽然不合理但毕竟可以遮住羞,根据相关机构的数据显示,平台收录的存续非保本理财产品中有684只理财产品明确要收取超额收益的浮动管理费,其中近9成598只银行理财产品收取50%(含)以下的超额收益作为银行理财机构的浮动管理费,还有近一成的银行理财产品将收取60%~95%的超额收益作为浮动资产管理费。

  最近,随着银行理财市场回暖,一些银行理财机构没有忙着去安抚投资者的心,而是下手收取理财产品的全部超额收益IM体育,这家北方农商行近年来各种固定资产管理费无论盈亏照收不误,浮动资产管理费却一涨再涨,这款理财产品第三期收取超额收益的80%,第四期收取90%,第五期收取了100%。另外一家国有大型银行的理财公司和一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理财公司也对一款银行理财产品收取了全部超额收益。

  银行理财市场怪现象已经越来越成为一朵大花园里的奇葩,虽然看起来艳丽夺目、争奇斗艳,但事实上却越来越难以理解,上面的六大怪现象IM体育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现在你知道了吗?回头看看这六大怪现象,你不会购买银行理财吗?在评论区说说吧。(麒鉴)

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