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中国金融业向银行业为主的体制“复归IM体育平台”

2023-11-2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11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财经》年会上如是说道,杠杆率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被人们关注之后,几乎就成为了负面的词,杠杆率上升意味着风险加大,意味着经济过热等等。

  非金融部门的杠杆率经历了几年低迷,今年三个季度连续上升。李扬表示,这三个季度的杠杆率上升告诉了我们不同的故事。

李扬:中国金融业向银行业为主的体制“复归IM体育平台”

  李扬解释,杠杆率由分子和分母共同决定,分子是负债,如果是整个经济的杠杆率,分母是GDP;如果是企业杠杆率,分母是它的权益;如果是居民杠杆率,分母是其可支配收入。

  “杠杆率的变化既可能来自分母,也可能来自分子,也可能来自双方最后比较的结果。”李扬说,我们现在看这个杠杆率上升,为什么叫被动上升?分子增加不多,分母下降太快,即GDP增速下降太快,因此,前三个季度中国非金融部门杠杆率上升反映的不是经济过热,而是经济萎缩。

  贷款和购买债券是银行两种主要的资产,李扬表示,最近几年统计显示,银行贷款确实相对少了,但是它买债券多了,中国所有的债券,70%在银行手里,中国所有的地方政府的债券,90%在地方银行手里。如果往下深究,这是非常大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金融和财政勾连在一起了。财政的风险会外溢到金融,金融的风险也会外溢到财政,这个问题就回到了很多年前的情况。

  李扬还表示,中国金融业总体呈现出向银行业为主的体制“复归”的趋势。这可能会是我们今后很长时间所面对金融发展的背景。不能说这个趋势不好,我们要适应这个趋势。

  非金融部门的杠杆率经历了几年低迷,今年三个季度连续上升。IM体育平台杠杆率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被人们关注之后,几乎就成为了负面的词,杠杆率上升意味着风险加大,意味着经济过热等等。但是这三个季度的杠杆率上升告诉了我们不同的故事。

  杠杆率是分子和分母共同决定,分子是负债,分母如果算是整个经济的杠杆率,那是GDP。如果说是企业,我们用的是它的权益;如果算居民,用的是可支配收入。总之,是分子和分母共同作用的结果。

  杠杆率的变化既可能来自分母,也可能来自分子,也可能来自双方最后比较的结果。我们现在看这个杠杆率上升,为什么叫被动上升呢?分子增加不多,分母下降太快。分母就是GDP,GDP增速下降太快,因此,前三个季度中国非金融部门杠杆率上升这个现象反映的不是经济过热,反映的是经济的萎缩。这一点确实需要注意。

  这几个季度,中国的非金融部门杠杆率上升比较低,所谓上升比较低就是企业借钱比较少,居民借钱也比较少,只有政府在借钱,债务增长主要归因于政府债务的增长。

  对于债务的增长问题应当有两面的看法,债务增长过快肯定是有风险,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借债,它反映的是另外一个问题,信心不足。杠杆率提高了不是风险加大了,应当看看结构,看看分子分母之间的对比关系。

  中国居民的杠杆率变化一目了然,有几个节点。第一个节点,中国居民的杠杆率是很低的,因为中国居民传统上是不借钱的,也没有机会、场合、领域可以借钱。后来房地产出来了,于是就得借钱了,然后消费贷、校园贷、旅游贷、装修贷都出来了,IM体育平台这些都可以归为消费贷款,上升非常快。

  2020年中国居民杠杆率增长到第二个关键节点,超过了日本和德国。超过了日本就值得警惕。日本就是因为居民部门的杠杆率过高引发了经济危机,而且一搞就是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甚至失去的三十年。到了这个关键点之后,问题就突显出来了,总体来讲,过了这个点之后,再让居民部门借钱消费,是不现实的,也是危险的。

  第三个节点是,居民部门的杠杆率从2021年走平了,仅仅看杠杆率的变化,风险下降了,但是如果考虑到居民不借钱了,应当说这不算是一个好消息。

  居民不借钱了,结构上如何体现?统计在居民的负债项下一共有三类借款,第一类住房,第二类消费,第三类经营性贷款。

  住房贷款下降不用多说,原因之一肯定是大家不买了;第二个消费,如果收入的来源不能确定,谁也不敢去预支未来的收入进行消费;我们统计经营性贷款从性质上是企业,我们纳税也一样,个体户那部分实际是经营性的行为,是做个人收入纳税的,是统计的问题,但是这个阶段它也是在波动中下降。

  再深一步探讨大家讨论非常多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以及储蓄的问题。我们的分析显示,居民的消费有增长,但是储蓄并没有增长那么快,因此消费的增长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动用了过去的储蓄。必须关注,居民资产积累的速度在下降,拿平均数说事是不太负责任的。

  与之相关还有很多问题,存款、贷款等。存贷差扩大,存款增加了,贷款增加的速度没有存款高,认真地说这也不是好消息。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为什么银行贷款少了?贷款和购买债券是银行两种主要的资产,最近这几年统计显示,银行贷款确实相对少了,但是它买债券多了,中国所有的债券,70%在银行手里,中国所有的地方政府的债券,90%在地方银行手里。如果往下深究,这是非常大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金融和财政勾连在一起了。财政的风险会外溢到金融,金融的风险也会外溢到财政,这个问题就回到了很多年前的情况。

  第二个原因,这几年监管部门干的事情之一,就是打击影子银行。国际上通行的影子银行的概念和中国的影子银行概念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非常形象地说中国的影子银行实际上是银行的影子,影子银行都是创新、交易、证券化、管道、平台,我们用这些干的什么呢?干的是搞资产池,要搞资金池,就变成商业银行了,所以它是银行的影子。这种所谓创新当然应该被约束,这几年基本上已经处理得差不多了。

  第三,过去金融发展中的一条路径是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大致路径是原来只有一家银行,然后分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市场,这么发展起来的。现在回缩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现在也回缩,有很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已经爆雷。

  如果你的一笔信托到期了,信托经理一定会说我们还有一笔,是不是这个钱再来买我这个信托?绝大部分人会说:“NO”。他把这个钱拿回来之后存银行,为什么呢?安全。另一方面,银行利率不断下降,最近又降了,现在三年期以上的定期存款要有计划了,没有计划它不卖的。

  中国金融业总体呈现出向银行业为主的体制“复归”的趋势。这可能会是我们今后很长时间所面对金融发展的背景。不能说这个趋势不好,我们要适应这个趋势。中央金融工作会也谈到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如何做大做优、是压舱石,小银行要限制,民营银行就没说了。这个局势现在应当说是已经确定,我们今后搞金融的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去。我个人认为这比较符合中国的体制,也许是我们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一个特点。

  企业部门的杠杆率也在被动中上升,三季度末企业部门债务增速9.2%,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只有百分之三点几,表明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没有有效传导至企业的投资端。这个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还是有点信心不足。

  企业存款是两类,一类是活期存款,一类是定期存款及其他存款。我们看到的趋势是活期存款增长慢,定期存款增长快。企业为什么要有活期存款?它随时准备购买,随时准备投资。当这几个事情都不愿意做的时候,把活期存款变成定期存款,变成两年期存款,什么意思?两年里面不准备再扩大生产了,所以企业的存款结构性的走势也表明经济状况不太好,这和居民部门的状况也比较相似。

  企业的钱是相对来说不少的,但是这些钱没有变成投资。三类投资总和为一个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还没到底,民间投资、私营企业投资都处在一种非常低迷的状态,仍然是基建投资增长的比较快,还是我们经济老的现象。但是我们需要的那些投资增长不快,这是问题。

  地方政府债增长很快,从分析里得出了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就是去年我们的财政宣称的是要加利增效,但实际的结果是持平,甚至略有收缩。当然,这对于经济增长速度比较趋缓有一个解释,但是它同时告诉我们还有空间。随着四季度特殊的再融资债券的发行,今年的政府债恐怕还是要增长比较多。

  金融部门的杠杆率,可以从资产面和负债面来看。负债方的杠杆率高于资产方,印证了一个事实IM体育平台,钱回到银行去了,和我们前面的分析完全一致。利率水平在下降,最近又在降了,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要降低流通成本,减少费用,使得企业能有更多的资金来用于生产。

  要对货币政策的状态有一个评估,经常看到报道说人民银行的M2增长十点几,GDP就增长五点几,十点几的M2增长,相比于五点几的GDP增长当然很宽松。但是从结构上来看不宽松,为什么呢?我们的货币供应M0现金,M1现金+企业可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就是随时大家都准备用的,M2=M1+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定期存款和其他存款,也就是说,M2中的大部分是不准备用的。

  有一个指标可以来衡量货币供应的流动性,M1占整个M2的比重,这个图(现场图表)很清楚的告诉我们比重在下降。货币这么多,都在银行账上去两年期、三年期,都不准备用,它不能够形成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投资增长率下滑,消费增长率下滑,下滑的点在哪里?人口结构的变化是一个千万不能忽视,而且以后要越来越重视的因素。总人口中有多少人干活,养活多少人,如果干活的人越来越少,养活的人越来越多,当然是投资率下降,消费力下降,IM体育平台这种情况下要说两个上升是不可能的事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磋商就讲到这一点,讲到中国的这个问题。

  最后,要巩固经济恢复势头必须认真落实中央的一系列战略安排。这里表达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经济在恢复,确实在全球都是恢复得很好的,不是最好的,也是最好之一。但是这个势头需要巩固。中央已经非常清楚地看到了这些问题,从二十大到724中央政治局会,到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很多非常重要的指示有待我们落实,这里跟大家一起学四段。

  第一段是724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几乎和所有的经济学家建议一样,但是接着说“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这里的逻辑关系增加收入在前。前一段时间很多人讲增加消费是闭着眼说,没有收入怎么增加消费?借钱?大家也都不借了。“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为什么把这段拿出来?因为逻辑关系讲得太顺了,讲得太精彩了,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琢磨,不断地领会,不断地落实。

  第二段“财政政策应当加力提效”,这是二十大报告说的。中国经济增长到了这个时候需要财政发力了,但是我们前面的分析表明,去年财政发力不够,今后要靠财政发力。

  第三段“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这是中央金融工作会的讲话。这段话提醒我们债务会成为我们今后很长时间不能摆脱的一个重要现象,既然不能摆脱就要好好管它,要优化中央和地方债,优化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地方债。

  第四段是“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这是二十大报告提到的。我们为什么单独提出来呢?财政如果想加力增效,没有货币政策配合是做不到的,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可以说是我们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而这一点二十大报告已经提出来了。

搜索